上次我们聊到,我试着用一块普通的 Apple Watch 加上 Whisper 模型,把我整个生活变成 AI 能随时读取的数据流。跑了几天下来,确实拿到了一本超级详细、但老实说有点乱七八糟的生活流水账。一开始我想着,拿这些数据做点新奇的 AI 产品原型,帮我干点啥。但折腾了一阵子,真正让我眼前一亮的Aha Moment,反而不是做了什么新功能,而是回头处理这些录音文本的过程。
二次闪回:在喧嚣中找回反思的可能
不知道你是不是也有同感,现在这生活节奏快得吓人,时间感觉被各种 App、没完没了的消息、还有短视频切得稀碎。每天忙着说、忙着做、忙着收发信息,但真能静下来想想“今天到底发生了什么?我做得咋样?”的时间,少得可怜。
曾子说“吾日三省吾身”,听着挺好,但在今天,这简直是奢侈品级别的操作了。别说找个 Life Coach 帮你复盘了,能每天坚持写日记的都是凤毛麟角。
但这次实验,歪打正着,给了我一个低成本、低摩擦的自省契机。每天抽空看看 AI 转录出来的文字,今天发生的事情就像在我眼前有了一次二次闪回的机会。那一刻,我仿佛能跳脱出来,用一种近乎第三者的视角,客观地审视自己说了什么、做了什么、和谁互动。
光是这么回看一下,本身就已经价值巨大。很多当时没留意的细节、不过脑子说的话、下意识的反应,再看的时候就特别清楚。你会忍不住琢磨:诶,我当时为啥那么说?那个反应是不是有点冲动了?这个地方是不是能处理得更好?
AI 赋能反思:超越记录的价值
更有意思的是,这个反思过程,甚至都不需要完全由我自己费力完成。AI 在这里像个意想不到的 Life Coach,能帮着引导甚至主持这个反思。
比如,在工作场景下:
比如开完某个会,我回头看录音转录,总觉得大家讨论有点虚,各说各的。我就问 AI:“帮我分析下,这会上大家明面上说的啥,背后的担心是什么?” AI 就结合上下文,把每个人的发言要点和可能的潜台词(Implication)给我理出来,让我对整个讨论的暗流(Dynamics)看得更清楚。这对我后面怎么跟他们沟通、把项目往前推,帮助非常大。
还有一次开会,讨论完总觉得好像漏了什么关键点,就是那种“房间里的大象”的感觉,但又说不上来。我就又去问 AI:“我们聊的这个方案,有没有啥明显的盲点?” 它根据我们的对话,指出了几个很有可能的风险点。一下就把我点醒了。
而且,AI 帮着反思完,不是光想就结束了。针对上面发现的问题,我顺手就让 AI 帮我写了要发的 Slack 消息、要归档的 Confluence 文档,直接把想法变成了能落地的行动和记录。
生活方面,AI 帮着反思的潜力也很大:
它不光能起个记录的作用,我问“上次那药膏塞哪儿了”或者“吃的那个米其林叫啥”它能告诉我。套用前面说的“三省”框架,它还能提供些更深的东西:
- 关于自己:它能从我说话(比如老说“累”)和做事(比如半夜买买买的次数)里,发现我可能的压力信号或者情绪模式。还能把我经常问的话题理出来,帮我看看自己知识上的盲点在哪儿,最近在关心什么。甚至还能分析我说话的方式。
- 关于他人:它能比较客观地告诉我,我跟家里人互动是偏理性还是偏感性?甚至我回头看聊天记录时,它能提醒我:“这儿你是不是可以多共情一下?”或者“对方可能想要的是这个”。
- 关于更高层的意义:它能把好多天的数据放一起看,帮我分析实际时间花在哪儿了,跟我心里觉得重要的地方是不是匹配。还能追踪我为了目标(比如少吃糖、学个新技能)到底做了多少努力,进展怎么样。
当然,现在 AI 能做的这些反思还比较初级,具体反思什么、怎么反思更有用,还有很多可以探索的地方。但关键是,AI 把反思这事儿的门槛给拉得很低。它就像个客观的记录员,一个不知疲倦的分析小助手,一个随时能跟你聊、激发你想法的陪练。
交互演进:从无感启动到异步反思
这次实验还让我注意到一个有趣的交互变化。以前我们和 AI 交互,大多是明确的一问一答或发布指令。但现在,当我对着手表说:“Apple Watch AI,事后帮我调研下黄油为什么会在微波炉里炸掉。”——我并没有按任何按钮,没有等待确认,对话结束后,这个调研任务就被默默地接收并(理想情况下)在后台执行了。(当然,目前的技术实现还需要我在整理记录时,用一个特殊的 prompt 让 AI 识别出所有提到 "Apple Watch AI" 的任务请求,然后我再手动调用 GPT 来完成。但这很容易自动化)
这种流式语音输入 + 轻量指令的交互方式,比传统的“Hey Siri”或打开 App 输入要自然和无感得多。它更像是和身边的一个真助手说话。这种交互的演进,不仅仅是为了方便快捷,它更是支撑 AI 成为反思伙伴的关键。它让我们可以在思考和对话的自然流动中,随时、低成本地启动 AI 的记录、分析或任务执行能力,而不需要刻意地切换模式去操作一个工具。
而且往深里想下去,这其实暗示了一种新的 UI 范式。
当 AI 开始真正拥有我们前面讨论的那些新能力——进行反思总结、做背景调研、回顾会议纪要、进行深度分析之后,我们自然而然地就会想:
- 用异步的方式给它交代这些“慢思考”任务。 我不需要立刻得到黄油爆炸的答案,也不需要 AI 在我开会时实时分析每个人的微表情。我只需要在对话流中轻松地布置作业,让 AI 在后台慢慢消化。
- 每天或定期有一个专门的反思时间或AI 简报环节,来高效地吸收这些 AI 处理好的信息、洞察和分析结果。 这就像每天早上看新闻摘要,或者每周和 Coach 开例会一样。
你看,这是功能决定形式、决定交互的又一个典型例证。正是因为 AI 提供了这些需要时间处理、旨在引发深度思考的反思型功能,才推动我们走向这种轻松委托、异步交付、集中回顾的新型交互模式。
这也反过来推动着我们思考:到底什么样的交互模式,才是最适合“吾日三省吾身”这种场景的? 什么样的界面(也许根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“界面”)最能帮助我们把宝贵的深度思考脑力,真正花在理解 AI 提供的洞察、进行自我审视和规划未来的刀刃上,而不是浪费在繁琐的指令输入或信息筛选上?这可能指向一个更加个性化、更注重时机和节奏、甚至更加无形的交互未来。
结语:AI——不只是效率工具,更是认知伙伴和反思镜子
所以,绕了一圈回到最初的问题:用 AI 转录出来的这些生活录音,到底有啥用?
这次摸索下来,我的答案是:除了能提高点效率、帮着记事这些明面上的好处,它更深层、可能也更让我兴奋的价值,是帮我更好地反思。
感觉 AI 不再只是个我需要时才叫一下的外部工具了,它正在变成一个能持续理解我、跟我一起生活、还能激发和帮我深入认识自己、审视人际关系的伙伴,一面反思的镜子。
这面镜子,能帮我在每天乱糟糟的日子里,看见那个经常被忽略的自己,听懂那些没说出口的话,找到自己都没意识到的行为模式。它给了我一个机会,用一种以前从没有过的方式,去实践“吾日三省吾身”。
Comments